南通:“近代第一城”高奏运河交响
中国网•东海资讯2018-08-24 09:22:11
大字

南通:“近代第一城”高奏运河交响

  公元838年,一支来自日本的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偏离航线,最终在今天的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搁浅。这是东瀛派出的第18次遣唐使团,使团成员在掘港国清寺住了15天。之后,他们再次登舟,由“掘沟”运盐河转入大运河,最终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

  遣唐使团这次计划外的航行,勾勒出镌刻在江苏大地上的大运河一条重要支流——运盐河。它连接江苏最东端的南通与大运河,为这座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城市带来古代的繁荣和近现代的工商文明,为南通成为“近代第一城”提供可能。

  因盐而开, 运盐河连接大运河和海洋

  南通博物苑,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公共博物馆。走进展厅,记者首先看到几件外形不规则的铁疙瘩。“这是古代的盘铁,是南通古代盐业发展的生动见证。”讲解员陆苒苒告诉记者,古代官方控制盐业,每户盐民只能分到一块盘铁。煎盐时,数块盘铁拼成一个直径超过一丈的“劳盆”,下面砌灶烧火,上面煮盐,水分蒸发后留下咸鲜海盐。类似盘铁的古代盐业文物,如赏牌、场牌卤斗石莲、收灰畚箕、刮盐畚箕、刮子、泥耙等,在南通博物苑展厅内比比皆是。

  南通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倚海说,早在西汉初年,颇具商业头脑的吴王刘濞就命人在已经成陆的南通西北部取海水煮盐,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南通盐业从西汉发轫,历代延续不绝。清代诗人吴嘉纪《煎盐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生动记录了南通先民“煮海为盐”的艰辛,今人读了为之动容。

  出自海滨的海盐怎样运送出来?必须通过运河。王倚海介绍,吴王刘濞开挖连接扬州茱萸湾和如皋蟠溪(今如皋汤家湾)的运河,也就是古老的运盐河,即今通扬运河的前身,是大运河极其重要的支流。一座新型的城市由此在长江、黄海和运河的交汇处萌芽生长。

  “到了唐宋时期,南通已成为全国四大产盐地之一。”南通博物苑珍贵文物“唐东海徐夫人墓志”拓片上有“司煮海积盐,鹾峙山岳,专漕运,副上供”的记载,这说明到五代时期,南通的海盐就能通过大运河的漕运系统,运送到全国各地。

  场景再闪回到第18次日本遣唐使的那次旅行,从掘港国清寺走水路前往长安的途中,使团高僧圆仁详细记录下目睹的运河风景。当代学者考证,圆仁等人先后经过的,是从蟠溪延伸出直至海边的掘沟运河、运盐河直至最后的大运河。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表示,国清寺是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也是联系日本、东海、掘港运河及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长安等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据悉,如东目前正在着手国清寺遗址下一步保护展示工作,拟结合遗址建专题博物馆。

  街区延续古老风貌,留住运河乡愁

  运盐河历代多有疏浚拓展。北宋时这条河流已延伸到南通城,西南经通济闸入江,东北经掘沟、串场河入海。以运盐河为主干的水系密如蛛网,将南通与长江、淮河、大运河、黄海、东海连接起来,南通真正成为“四通八达”之州。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南通,留下了生动记录:“通州城市面积不大,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十分充足。”“通州东面相距三天路程的地方,就是海洋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运盐河南通段流过海安、如皋、港闸等地区,两岸留存大量的古遗址、民居、园林、寺庙、古镇、历史街区、水工设施、盐垦遗产、民族工商业遗产,构成了南通丰富多样的大运河文化遗产。

  二环映古今,一脉水灵秀。内城河、外城河皆与运盐河相通,塑造了如皋城外圆内方、形似古钱的独特布局。城河边次第分布东大街、武庙、集贤里等历史文化街区。青砖黛瓦,巷陌深幽,院落静谧,草木葳蕤。东大街街巷肌理清晰可辨,400多栋明清、民国古建筑错落有致,传统风貌依然保存完好,与不远处的水绘园相映成趣。

  “绘者,会也”,古街、古河将大隐于市的水绘园环抱入怀。如皋文史专家、原党史办主任李实秋介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绘园,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与“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栖隐之处。枕着运河流水,遭遇亡国之恨的冒辟疆不事清朝,隐居寻常巷陌,全节而终。

  运盐河流经如皋,连接了海边盐场和京杭大运河边的扬州城。白花花的海盐给这座小城带来繁荣,清代很多盐政官员、盐商居住在如皋。如今水绘园风景区的主体建筑之一水明楼就是由两淮盐运使汪之珩所建。如皋学宫历史上经历12次修葺,由盐官和盐商出资的,分别占一半。

  守住老街原迹,留住城市记忆。如今的东大街历史街区内,已建成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李渔纪念馆、状元祠、东皋茶园、药王庙等文化旅游场所。100多家传统老字号商铺、 文创时尚小店分布在东大街两侧。一个以清末民初民俗、建筑和商业文化为主题,以青砖灰瓦为特色的文化街区在古老运河边初显秀姿。

  活化工业遗产,老厂房变身文化产业园区

  运盐河、串场河把南通与国家乃至世界联系起来,使南通在精神上、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全方位融入了时代大潮流。开放包容、惠商重教、敢为人先,运河赋予江海大地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通扬运河运走南通产的海盐和土布,给南通带来了现代文明。在运河边的唐闸古镇,记者看到这样的景观:东岸的汤家巷保留着大片古民居,这里有展现唐闸悠久历史的唐闸印象馆,有展示南通板鹞、蓝印花布、梅庵琴派等非遗技艺的传习基地;运河西岸,则是以大生纱厂钟楼为中心,厂房、仓库、工房、办公楼兼有的大片近代工业遗产。

  唐闸,兴起于明代隆庆年间,因有唐姓士绅在此建闸得名。这里地介内河外江,水运便捷,坐拥广袤棉乡。王倚海告诉记者,早在1895年,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看中唐闸紧邻运河的地理优势,在此创建大型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此后,以纱厂为轴心,陆续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唐闸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还在唐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利用运河黄金河道,经营内河航运,开苏中苏北水利航运的先河。

  那些早已泛黄的岁月里,通扬运河上帆影如织,桅樯林立。大生纱厂钟楼前的大生码头,一条条载满原棉的拖驳到此抛锚停泊,等待卸载;一批批纱布成品货船由此解缆离岸,争先水道。汽笛声、纤夫与搬运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昼夜不绝,热闹非凡。

  时至今日,旧日的厂房没有了百年前的喧嚣,工业遗产华丽转身,幻化成现代文化产业园。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李理说,“1895”是张謇先生创办大生纱厂的年份,园区所在地曾是大生纱厂附属的油脂厂和造纸厂。这片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以“工业文明活化石、时尚创意新天地”为定位,涵盖创意设计、创意工坊、创意会展、创意体验等七大功能,吸引了40多家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广告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企业入驻。

  园区内,三栋建于1900年前后的老建筑依然屹立,并没有公司入驻,而是作为公共展厅,用来举办艺术展览和家纺品牌发布,“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对历史建筑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貌。”李理说。

  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在接下来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南通将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建设提升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南通的“两带十点”,延续千年运河文脉。

  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浩表示,南通将强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沿河环境整治与提升,加快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沿运河岸线老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拓展南通江海文化底蕴、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爱看
0258633311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