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5月27日,2022年中国江苏人才交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诚邀天下英才到江苏创新创业,共筑美好未来。
系列活动由全国博管办、人社部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指导,江苏省委人才办和省人社厅主办,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15个部门单位、13个设区市、驻外使领馆协办,猎聘集团、中智江苏、上海外服等22家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办。活动将延续到年底,共12个类别103场次。包括:综合性人才活动7场,高能级载体平台专场引才活动11场,数字经济重点企业专场引才活动5场,先进制造业集群专场引才活动11场,“G42+”重点民营企业专场引才活动12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场引才活动17场,博士后系列活动5场,海外人才系列活动11场,高校毕业生系列活动6场,各市重点人才交流活动13场,江苏日韩企业专场引才活动2场,百企引航企业专场引才活动3场,最大程度满足广大人才不同求职领域、求职地域和求职时间需求。
据介绍,本次系列活动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同时间节点,充分发挥“江苏暨全国百所高校院所人才合作联盟”作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公益网络招聘会、知名高校暑期实践江苏行、江苏北京“四对接”以及重点地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信息征集发布机制,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针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事业单位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类型,分类组织开展专场人才交流活动,既注重保障基础性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又精准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的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实现人才有效对接、精准匹配、充分供给。
系列活动聚焦主导产业,强化产才融合,各类产业引才活动占比超80%。其中,聚焦数字经济,将围绕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省认定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互联网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等行业头部企业,有重点、分批次举办综合性人才交流活动,并组织专场网络直播推介,在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专门设置数字经济揭榜领题赛。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新型电力、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开展专场人才交流活动,创新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重点企业系列活动,邀请海内外优秀学子赴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企业参观见习,同步举办“海归看江苏”系列直播。聚焦民营企业,重点围绕G42+示范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入选省“百企引航”“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民营企业等举办专场引才活动,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引进配置人才智力资源。
同时,突出“高精尖缺”,把吸引集聚战略人才力量作为系列活动的主攻方向。发挥大平台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举办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相关高校院所等高能级载体平台引才专项活动,个性化量身定制,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青年俊才,组织开展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系列交流活动,深入实施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每年支持900名卓越博士后,举办全国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扬子江论坛,发布2023年度全省博士后需求信息。抢抓海外英才,把握海外人才回流机遇期,联合海外引才机构举办人才专场交流活动,开展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海外人才走进留创园等专题活动。
启动仪式当天,系列活动的首场综合性活动--中国江苏人才云交流大会也正式启动。本活动将持续到6月底,主要包括线上对接交流、直播推介、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其中:线上对接交流所有信息在“江苏省人才服务云平台”发布,广大人才可以在云平台投递简历,用人单位直接通过平台组织面试,5月27日—6月10日每个工作日上午10:00和下午3:00,还在江苏省人才服务云平台上举行重点用人单位直播推介。6月1日—30日,还将同步举办数字经济专场高校毕业生公益网络招聘会。
据悉,目前,全省已有1757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提出6821个优质岗位、超3万个人才需求,平均年薪达15万元以上。针对海外人才,共有近200家用人单位拿出3500余人才需求,其中年薪30万元以上的超900人,年薪50万元以上的人才需求占比超10%。用人单位囊括86所部省属高校、48家科研院所、35家医疗机构、178家国企以及1410家各类民企、外企及中外合资企业。覆盖了全部15所在苏“双一流”高校,80%的省属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80%的“中国500强民企”江苏上榜企业以及75%的江苏上市公司百强企业。
岗位需求针对性强。从产业领域看,物联网、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通信、高端装备、核心软件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领域提出人才需求超2万人。其中,数字经济相关领域需求最为迫切,超过总需求40%。从需求岗位看,企业中层及以上岗位占比超30%,高校与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专任教师、技术研究等一线教学科研岗位;卫生医疗机构90%以上面向临床一线岗位。全省博士后站点中4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出招收岗位3800多个。从专业需求来看,基本覆盖高校开设的绝大多数专业,其中近90%专业需求为理工科。(许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