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遗保护出“新招” 倡导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网•东海资讯2017-12-28 10:56:09
大字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出台。12月27日,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严旭华介绍,《办法》亮点频出,在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之余,倡导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常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全市现有非遗资源性项目1228个,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项、省级名录项目53项、市级名录项目128项、县级名录项目342项。

  近年来,常州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改变,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传统工艺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二是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77岁,省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7岁,市级传承人平均年龄也达到62岁;三是非遗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如管理机构、资金保障等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非遗保护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基于此,《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便应运而生。

  据悉,常州此次出台的《办法》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对列入国家、省、市、辖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制定项目保护计划,按照相应级别的保护要求实行保护。“分类保护共有四种方式。”严旭华表示,第一种记忆性保护是对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或基本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保存。第二种抢救性保护的重点在于濒危项目和高龄传承人。目前,常州正在对高龄的国家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去年,97岁的锡剧传承人吴雅童、77岁的常州吟诵传承人秦德祥先后因病离世,但因“抢救”及时,对两位老先生技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第三种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技艺流程及其核心技艺采取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例如,近年来常州打造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包括常州梳篦、金坛封缸酒、常州萝卜干制作技艺等都在生产中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第四种区域性整体保护是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将非遗保护与古镇、古村保护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非遗资源相对集聚、特色明显的特点,设立有代表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常州已建成金坛圩村文化和溧阳社渚傩文化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省共10个)。

  “非遗的生命在生活。”严旭华强调,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等,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我们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严旭华如是表示。

大家都爱看
02586333119 回顶部